一、依托科研平台,深化产教融合
学校颁布了《科研平台管理办法》(闽水院〔2019〕5号)、《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暂行办法》 (闽水院〔2015〕163号)等文件,打造优势科研方向和研究团队,目前共有省级科研平台5个、市级5个、县级1个,校级平台10个。
主要包括清华大学院士专家工作站暨清华大学海西水利综合实践基地(全国院士专家示范工作站,福建省院士专家示范站)、数字流域福建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福建省高职院校智慧水利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福建省高职院校动力电池材料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各级各类产学研技术服务平台21个。
科研平台情况
序号 |
平台名称 |
主管部门 |
立项时间 |
级别 |
1 |
福建水院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
福建水院 |
1992.11 |
校级 |
2 |
院士专家工作站暨清华大学海西水利综合实践基地 |
福建省科技厅、福建省科协 |
2014.4 |
省级 |
3 |
数字流域福建省高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 |
福建省教育厅 |
2014.12 |
省级 |
4 |
福建省高职院校动力电池材料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福建省教育厅 |
2017.5 |
省级 |
5 |
动力电池材料福建省高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 |
福建省教育厅 |
2017.1 |
省级 |
6 |
三明市新能源动力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三明市科技局 |
2017.2 |
市级 |
7 |
三明市CAE轻量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三明市科技局 |
2017.2 |
市级 |
8 |
水文化与社会和谐发展校级应用文科研究中心 |
福建水院 |
2017.3 |
校级 |
9 |
职业核心能力校级应用文科研究中心 |
福建水院 |
2017.3 |
校级 |
10 |
三明市沐新众创空间 |
三明市科技局 |
2017.11 |
市级 |
11 |
电力技术服务产业应用技术工程中心 |
福建水院 |
2018.6 |
校级 |
12 |
数字建筑应用技术工程中心 |
福建水院 |
2018.6 |
校级 |
13 |
虚拟现实应用技术工程中心 |
福建水院 |
2018.6 |
校级 |
14 |
通识教育应用文研究中心 |
福建水院 |
2018.6 |
校级 |
15 |
福建省高职院校智慧水利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福建省教育厅 |
2018.11 |
省级 |
16 |
建筑材料及再生应用技术工程中心 |
福建水院 |
2020.9 |
校级 |
17 |
物联网与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工程中心 |
福建水院 |
2020.9 |
校级 |
18 |
海丝遥感卫星应用工程研究中心 |
福建水院 |
2021.7 |
校级 |
19 |
三明市河湖研究院 |
福建水院、 三明市河长制办公室、 永安市人民政府 |
2020.6 |
市级 |
20 |
永安市乡村振兴研究院 |
福建水院、 永安市人民政府 |
2020.7 |
县级 |
21 |
宁德市河湖研究院 |
福建水院、 宁德市河长制办公室 |
2021.3 |
市级 |
二、提升科研层次,打造高质量成果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科研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3年以来全院教职工在CN以上期刊上公开发表的论文1800余篇,其中SCI、SSCI、EI等国际权威论文30余篇。编写并正式出版高职高专教材252部,其中主编124部,获得获得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水利部水利先进实用推广技术1项。2008年以来学院教职工获批市厅级以上各类课题440余项(其中教育部课题3项,水利部课题5项,中华职教社课题3项、全国电力行业指导委员会课题3项);授权国家专利322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欧洲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10项。
2022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个、农业农村部、福建省乡村振兴软科学课题研究等项目共4个,4个项目获得福建省水利科技奖、5篇论文获评福建省水利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福建省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制订发布上实现“零的突破”。
三、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服务乡村振兴
学校以省级、市级幸福河湖促进会和乡村振兴研究院为载体,积极贯彻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组建省级科技特派员团队11支,选派省级科技特派员共30余名助力乡村振兴,发挥水利专业优势承接《福建水典》编纂任务,积极对接乡镇、企业,开展“四技服务”,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练本领、长技能、强科研。2015年以来学院承接横向课题和技术服务累计220余项,合同金额累计1270余万元。2名教师获得全省优秀科技特派员荣誉称号,1支科技特派员团队工作案例被福建省科技厅评为优秀,并获批2022年度科技特派员后补助项目。
四、开展科普活动,传播科学思想
学校充分发挥高校创办科普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托福建省优秀水利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电力科普教育基地、三明市研学基地等载体,将实训基地建设与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有机融合,打造集“实训-景观-教育-文化-科普”为一体的科普基地布局。
开展“三下乡”“科技服务周”“河小禹”、6·18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数字中国峰会等各级各类科技服务活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取得良好成效。
依托水利、电力、建筑、电商、信息技术等继续教育培训机会和“校园开放日”,面向社会、中小学生开展相关知识普及活动。近5年,累计科普受众达10万余人次,并获“全国母亲河奖”等多项科普方向的奖项。